市场动态
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(2006—2020年)(上)
2014年02月13日11:58 来自:原创 点击:23597
打印
编者按
2012年1月12日,《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(2006—2020年)》(以下简称“《总规》”)获国务院批准,惠州的城市发展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,新一轮《总规》的实施必将为惠州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,为全市的发展提供新的战略平台。为使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《总规》,本报联合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全面展示规划成果。新一轮《总规》文本成果包括九大部分,本篇介绍“总则和空间规划”内容。后续报道分期介绍“市域城镇体系规划”、“综合交通规划”、“生态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”、“市政基础与公共设施规划”等重点规划内容,敬请关注。
第一篇 总则和空间规划
总则
城市规划区:惠城区、惠阳区、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范围,总面积为2672.3平方公里。根据生态保护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需要,将规划区分为四个次区域:惠城次区域、陈江-仲恺次区域、惠阳-大亚湾次区域、北部山区次区域。
规划期限:2006年—2020年,远景2020年以后。
城市性质: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之一。
城市主要职能:石化基地;华南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业、临港产业、轻型制造业聚集地;沿海城市,广东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,区域重要的休闲度假基地;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,珠江三角洲外圈层重要的增长极,向内陆地区传递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重要门户;重要的区域交通运输枢纽。
城市发展总体目标:经济、社会、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强市,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、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。
人口规模:2020年,惠州市区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370万人左右,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98万人以内。
城镇建设用地规模:2020年,惠州市区城镇建设用地409平方公里,人均建设用地111平方米。其中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以内,人均建设用地107平方米。
空间规划
规划区分区:根据不同发展功能,将规划区四个次区域进一步细分为城市组团和独立镇:
惠城次区域:惠州市中心城区包括桥东街道办、桥西街道办、龙丰街道办、江南街道办、江北街道办、河南岸街道办、小金口街道办;惠城城市组团其他地区包括水口街道办、汝湖镇、马安镇、三栋镇;独立镇包括永湖镇、平潭镇、良井镇。
惠阳-大亚湾次区域:城市组团包括淡水街道办、秋长街道办、沙田镇、澳头街道办、霞涌街道办、西区街道办;独立镇为新圩镇。
陈江-仲恺次区域:城市组团包括惠环街道办、陈江街道办、潼侨镇、镇隆镇;独立镇包括潼湖镇、沥林镇。
北部山区次区域:中心镇为横沥镇;独立镇为芦洲镇。
城市空间布局:
规划期内: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,以“一城三组团、双核心结构”为核心,以三横三纵城镇发展轴为重点,依托城镇群,沿轴线拓展、梯度推进。以白云嶂、红花嶂自然山体为绿心的“梭形”空间结构,梭形的两个顶点分别为惠城中心城和惠阳-大亚湾中心城,梭形的两个腰分别为陈江-仲恺中心城和惠城南部新城。其中,惠城南部新城以高新技术、教育和体育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城市地区,片区东部延伸到惠东县城的大片区域,规划期内界定为城市远景发展的战略性地区,重点强调控制发展。
远景:融合、提升都市区西线发展轴,从“一城三组团、双核心结构”过渡到“一城三组团、三核心结构”,在逐步拓展营造中线发展轴,提升东部惠东战略要点的基础上,最终形成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“网络化”城镇发展格局。
次区域职能:
惠城次区域(三组团之一、双核心之一)———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主中心,惠州主城区,是珠江三角洲外圈层重要的增长级,也是珠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传递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重要门户。
惠阳-大亚湾次区域(三组团之一,双核心之一)———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副中心,加强产业极化,完善服务功能,与地区性主中心共同带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。
陈江-仲恺次区域(三组团之一)———加工制造业聚集区,珠三角东部电子电器业聚集区,重点加强产业升级和空间整合。
北部山区次区域——— 惠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,规划区内重要的生态屏障,应加大城市公共财政投入,促进农业生产效能提升、生态环境保育、水源保护,推进镇区整合,提高镇区建设标准和综合配套水平,严格控制一切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建设行为。
空间管制区划:根据宏观层次主要用途与特征,将规划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、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,统一规划,协调发展。
禁止建设区:包括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生态保护区、自然保护区、水源保护地、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区域、重要的保护绿地以及国道、省道两侧划定的不准建设控制区。规划区内禁止建设区面积为1235.67平方公里。
限制建设区:为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者敏感区。规划区内限制建设区面积为548.72平方公里。
适宜建设区:除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。规划区内适宜建设区面积为887.91平方公里。
禁止建设区保护指引:作为生态培育、生态建设的首选地,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外,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活动,必须永久性保持土地原有用途。
限制建设区保护和利用指引: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划分控制等级,科学合理地引导城市建设行为,城市建设应尽可能避让;对于与限制建设区重叠的城市建设区,应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,做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并提出生态补偿措施;应保持现状土地使用性质,非经原规划批准部门的同意,不得在限制发展区内进行城市建设。
空间区划分类:
根据区域经济、社会、生态环境与产业、交通发展,结合区域内不同类型城镇地区的发展控制设想,在禁止建设区、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“三区”划分基础上,为实现对区域内不同地区发展分类指导和实行分级区域空间管制,将区域内生态环境、城镇与产业、重大基础设施发展地区划分为六类管理分区。六大类分别是城镇建设密集区(T)、独立建设区(S)、区域绿地(O)、重大基础设施控制区(U)、文物保护区(P)、战略性空间资源储备区(B)。
绿线范围包括区域绿地和城镇隔离绿带,城镇建设密集区和独立建设区中现有和规划的公共绿地、防护绿地、生产绿地、居住区绿地、单位附属绿地、道路绿地、风景林地、古树名木保护范围。
蓝线范围包括海岸绿地和河川绿地——— 东江、西枝江、淡水河、潼湖湿地、淡水河湿地和其它规划保留的水体及水岸边需要控制的陆域范围。具体包括:规划作为饮用水源水库的最高水位线向陆域纵深约100米;其它水库库区范围;东江两岸约100米、西枝江两岸约80米、淡水河两岸约50米、其它规划保留河道两岸约5米范围,同时结合规划用地性质综合考虑。原则上东江、西枝江、淡水河两岸的绿地划入蓝线范围。
紫线范围包括金带街历史文化街区、中山路-五一路历史性街区、古城墙历史性街区、水东街骑楼历史文化街区、铁炉湖—东坡故居历史性街区、桃子园历史性街区等街区,以及惠城区、惠阳区市县级以上历史性建筑。
区域绿地规划指引:区域绿地是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、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和改善城乡景观环境,实行长久性严格保护和限制开发的、具有重大自然、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。规划区内的区域绿地构成包括:风景绿地、自然保护区、水源保护区、郊野公园、基本农田保护区、湿地。
水体保护策略:
东江、西枝江:加强东江、西枝江的水质保护与治理。严格划定东江、西枝江饮用水源保护区,制定专门的水源保护条例,确保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。规定行政交界的水质目标、总量控制目标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、禁止建设的产业等,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,根据不同水功能区划的纳污能力,制定相应的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、削减量目标和防治对策措施,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量,保护水体水质。
淡水河:参照《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》,按整治目标,逐步做到水质达标交接;加大环保投入,制定分年度达标计划,采取坚决措施,削减排污量,逐步改善淡水河水环境质量。
西湖:通过引水、截污、疏浚、控制面源污染等多种方式,加强对西湖水质的保护与改善;加强滨湖地区的地表绿化,进一步改善西湖周边道路的绿化,控制外围保护地带的建筑密度,提高绿地率,提高环境卫生整体水平;除山区外,景区内全部实行管网配水,污水必须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外排,不能直接向西湖排放,山区无条件敷设排污管道时,应配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,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。
水库:划分不同层次的供水水源,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,分层次分重点地保护水源地。对于作为饮用水源的水库,严格划定水源保护区,加强监管的力度,保证水源水库不受污染;对于已经失去饮用水源功能的水库可以考虑转换其功能,允许其库区一定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开发;对于非饮用水源水库,应按原设计功能加强管理。
大亚湾海域:根据《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》,严格执行《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》,确保大亚湾海域按Ⅲ类水质目标实现达标;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检查,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;进行防污教育,提高民众的海洋环保意识。
湿地保护与建设:
潼湖湿地:设立保护区,恢复植被、加大污水治理力度、扩大保护区面积,积极推进弃耕还湖、弃陆还水,成为城市调节洪涝灾害一道天然绿色屏障。
淡水湖湿地:结合淡水河污染治理和惠城南部新城环境建设,规划淡水湖湿地,延续惠州山水城市特色,集合现代发展理念,构建生态型城市水体景观。
潼侨湿地:推进湿地型的综合环境建设,增强地区调节汛期洪水能力,同时构建远景城市地区的生态型城市水体景观。
大亚湾红树林:维持大亚湾中心区的红树林规模,使之成为构建惠州山水城市、生态城市个性化的自然景观。
重要地区发展指引:
惠城次区域中惠州市中心城区定位为惠州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主中心,广东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基地。
惠城次区域中惠州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指引:(1)惠城江北地区——— 市级行政、会展和文化中心:以江北南区的市政府、体育中心为核心,以完善原有规划功能、完成城市政府的发展预期为主要目标,包括政府行政办公、会展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等;铁路客运中心、物流商贸中心:依托惠州铁路枢纽,在江北东北部地区发展商贸业,在铁路西侧沿线,重点发展物流产业。(2)惠城西湖周边地区———市级商业中心、旅游服务接待中心:依托老城,通过降低开发强度、旧城更新改造,提高城市发展质量、改善生活环境,培育现代服务业和旅游接待功能,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。(3)惠城南部新城——— 规划期内以城市体育中心、高等教育中心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给予定位,作为城市战略性地区,需严格控制地区投资质量和项目等级,加强交通廊道的控制和淡水河湿地资源的保护等。
陈江—仲恺次区域城市组团:定位为惠州市电子信息、光机电一体化、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,城市远景发展储备用地区域。
陈江—仲恺次区域城市组团规划建设指引:(1)区级中心——— 强调为本地区服务的综合目标,通过空间整合培育壮大中心功能,实施整体开发战略。(2)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———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服务业。(3)加工工业聚集区——— 组团外围、以区域交通为主要导向的发展地区,重点布局在陈江、潼侨和镇隆。(4)远期在组团西部,向北连接广惠高速公路新通道、向南连接惠州港疏港路的建设,规划设置物流产业园区。(5)严格禁止在城市远景发展储备用地区域内进行任何非农建设活动。(6)加强深惠公路第二交通廊道的线位和用地控制。
惠阳—大亚湾次区域城市组团定位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性副中心,惠阳区经济、文化、商贸中心,我国沿海重要港口和石化基地。
惠阳—大亚湾次区域城市组团规划建设指引:
惠阳片区:(1)城市次中心,主体城市功能为商业和居住——— 中心区将以现区政府位置,向东延伸到新桥片区,形成全新面貌的中心区;与深圳龙岗区相邻地区,强调区域产业和城市功能的互补与统筹,集中布置一定规模的商业和生活居住功能的用地。(2)加工工业聚集区——— 主要布置在片区西南部,与大亚湾西区、深圳龙岗大工业区的产业类别趋同,形成产业集聚区域。(3)三和开发区———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积极培育研发能力,加强配套设施建设,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。(4)沙田——— 特色城市化地区,以轻型制造业和温泉旅游休闲为主;优化产业结构,加强产业选择,提高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。
大亚湾开发区:(1)石化产业基地———石化产业集中布局东部地区,以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为带动的石油化学工业区。(2)港-铁物流产业基地——— 以惠州港、惠大铁路为产业发展支撑要素,在北部地区建设港口与铁路联运一体化的物流基地,包括铁路编组站、港口集装箱堆场、港-铁物流转运基地等。(3)西区工业区——— 以汽车零部件加工、电子、钢铁、仓储物流为主导的工业区。(未完待续)